“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快速推进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白山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白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白山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自身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市等历史机遇,围绕“保增长、惠民生、调结构、上水平、抓稳定、促和谐”,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33.2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1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524元,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6亿元,是2005年的4.3倍,年均增长25.4%;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43.2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年均增长27.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实现25.3亿元,是2005年的4.7倍,年均增长3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43亿元,是2005年的7.2倍,年均增长48.5%,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592亿元,是“十一五”预期目标的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6.2:51.4:32.4调整为10.4:60:29.6。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累计完成交通投资91亿元,公路总里程达到6375公里,比2005年增加102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35.6公里/百平方公里。建成了环长白山旅游公路、三道沟至集安界边防公路、长白山旅游机场;开工建设了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靖宇至松江河铁路。完成市区投资72亿元,建设和建成了城市道路、桥梁、供水、供气、供热等一批城乡基础设施工程,城市供水能力达到9.4万吨/日,城市供气普及率达到20%,供热能力达到1100万平方米。城市功能显著提升,被国家评为十大生态旅游城市。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文化和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4%,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成立填补了白山市没有全日制高等院校的空白,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6.5%和94.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12‰以内。市实验小学、长白山奇石文化城、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广电大楼、市医院门诊楼和住院部、体育场综合楼、轮滑训练基地等项目相继建成。被授予“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称号,并获得松花石、松花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56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34元,年均增长12.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91.3亿元,比2005年增加284.5亿元。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0.3万人、90.9万人、11.5万人、19.1万人和1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6.8万人;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5.6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完成“六路安居”工程改造面积95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3.8万户,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29528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市建设全面推进,生态恢复、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环境工程稳步实施。累计退耕还林16785亩、小流域治理14条,资源环境承载力明显增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3.2%,城市绿地率由10.5%上升到2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6.9平方米增加到9.1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318天以上。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单位GDP综合能源消费量比2005年降低2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29%和10%。
改革开放成就显著。全市国有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3%提高到2010年的70%。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启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承包确权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试点工作。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是2005年的10.5倍,年均增长60.1%;引进市外资金251亿元,是2005年的11倍,年均增长61.8%,五年累计引进741.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4亿美元,年均增长10.8%。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经济总量偏小,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步伐较慢,经济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基础依然薄弱,科技人才缺乏,科技产出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不高;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县(市),特别是市直经济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缺乏深入广泛的合作意识,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不明显;中心城市功能不完善,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就业压力增大。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和加速期。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将做出重大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动下,我市新能源、新材料和旅游等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期,经济增长由外需增长向内需拉动转变、由资源消耗向科技进步转变、由依赖国际资本向培育本土资本转变,将为我市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和对外开放全面升级带来机遇。从我市环境看,我们已经争取的五项国家政策和即将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释放更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强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乡道路及水运的不断完善和长白山旅游机场航班的增加,我市将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更要正视存在的挑战。我市正处在夯实基础、扩充总量、调整结构、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节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白山市列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同时,也对能源、矿产冶金产业的发展和满足城市建设空间等方面带来压力;国家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使我市在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过程中的要素集聚难度进一步加大;世界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我市的复合地板、人参制品、硅藻土等出口产品将受到很大影响。
总体上看,“十二五”期间仍是我市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白山市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后来居上的 “成败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突破发展瓶颈制约,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大发展、大提速,实现吉林东部城市率先崛起。